“政管与跨学科”系列讲座第一讲举办
2024年10月9日晚,由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政管与跨学科系列讲座”第一期在廖凯原楼514室举行,主题为“质性研究的田野想象力——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该讲座由清华大学政治学系与社会学系双聘教授应星主讲,威尼斯赌场,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王越端主持,威尼斯赌场,澳门威尼斯人官网政府管理学院助理教授罗祎楠、助理教授曾渝出席。
在讲座中,应星教授围绕田野调查的实践与理论、微观和宏观、内与外、常与异、 听与看、善与恶、事与理、发明与发现八个方面与同学们深入交流,并对于大一新生们的第一次田野调查给出了具体的学习和实践建议。
应星教授以孔子的一句话贯穿整个讲座:“叩其两端,允执其中。”关于本次讲座的题目——“质性研究的田野想象力”,他指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方法其实是一种介于实证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应当在从熟悉的世界中感到震撼,从平静的生活中看到动荡,从常规的秩序中发现理论,从繁荣的景象中体察断裂,而这对于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和理论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关于如何在田野调查中运用理论,应星教授认为,首先熟读理论、读懂理论是很重要的,读理论不能只浮在表面,要深入去探索其对于现实研究有怎样的指导意义,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到实践中去。但接着在田野调查中,就要“忘掉”理论,不能局限在理论的框架中,要走出只讲学术的象牙塔,也就是所谓“用土著的观点去看事情”,真正走入乡村的真实生活。在田野调查中的研究者,既要有对理论的细致的洞察力,又要有对关键细节敏锐的感受力。
接着,应教授关于如何在在田野调查中做好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自己的出版书籍《大河移民上访的故事》的写作历程对同学们进行了细致的阐发。他强调,选取的写作素材要具有代表性,但这里的代表性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那种全国统一性,而是跳出平常生活的琐碎,去看到特定地方的百姓生活表层下的“惊心动魄”。这也是教授反对家乡社会学的原因,并不是说家乡社会学研究不能成功,而是当一个人对于家乡过于熟悉后,难免会有“熟视无睹”的现象,对于真正要研究的对象却是很难把握了。所以,教授告诫同学们,不能做截面式的研究,而是要在“一串不断遭遇的事件”中,把握历史维度的深入,观察现实田野的厚重。
然后,应教授以在平县调研的真实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交流经验:一是要明确自己的特殊身份。正如他由“车厢效应”入手把握自己作为临时干部而非长期任职干部的优势,加之以“北京客人”的特殊身份,从而让乡亲们相信自己,敞开心扉;二是要关注普通人。“分析日常生活的困难在于它被沉默的幕布所笼罩。”教授这样指出。他鼓励同学们排除权力的仪式性和表面性,深入到真正的日常生活中,理解百姓的真正诉求。三是要多听多看少张嘴。听受访者的话外之音,辨别杂音,理解沉默与遗忘;看真实的现实,做“耐心的灰暗的细致的”工作;少去张嘴评判对错,以“最低程度的包容”去接受每一种观点。四是不轻易分别善恶。一方面理解他们的无奈,另一方面观察他们各自的执拗。以“理智的正直诚实”和“科学的禁欲主义”对待田野中遇到的人事。
在讲述后段中,教授提醒同学们警惕概念发明的滥用与对“唯方法论主义的迷恋”,要意识到任何一种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在无法提出权威性概念之前,先去思考田野调查中身边人最朴素的生活经验与直觉,从最平易的叙述中,理解与洞察权力与人性的伦理困局,进而理解何为“那些让立场冲突的双方都感到不舒服的事实”。
在问答环节中,应教授也对同学们的问题做了耐心的解答。在关于故事与注释的关系中,他强调,故事永远是主体,故事绝不仅是修辞学的运用,而是加上了材料详略的安排、叙事框架的确定与人物臧否的把握等诸多因素的考量之后,配合注释可以理解到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灵活变通的启发性文章。此外,应星老师还对于《大河》这本书的时间逻辑的选取原因、主要矛盾的分析等问题做了详细的说明。最后,应老师对于大一新生做田野调查的理论准备与报告选材提供了宝贵的建议,鼓励同学们多多阅读韦伯与福柯等人的名著与典型的田野研究作品,并且希望同学们保持好奇心,多去问问题,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少批判,多理解。
最后,应教授表示了对于大家参加讲座的感谢与对大家未来的殷切期望。讲座在大家对应教授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文字|吴思妤
图片|吴思妤
审核|严洁 王越端 曲晓妍
阅读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