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平教授出席2016级本科生午餐会
6月7日中午12:10,本科生导师午餐会最后一场在廖凯原楼306成功举办。李国平老师压轴出场,与同学们共进午餐,共话短长。
参加午餐会的同学中,有的是对城市管理方向充满兴趣,有的是渴望与李国平老师聊天交流,因而午餐会的交流内容以城市管理专业介绍和李老师的经历分享为主。包万超老师也出席了午餐会,现场气氛热烈,欢笑不断。
午餐会一开始,话题便围绕“城市管理专业的特色与要求”这一主题展开。李老师回答说,城市管理专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实用性和交叉性。与学院中的本科阶段另外两个专业相比,城管专业更倾向于应用;此外,城管专业注重学科交叉,努力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实现双栖,这与要求综合视角、区域视角的区域经济研究相契合,使得我们在区域经济研究上,比经济学院的区域经济方向更有发言权。
至于专业的对同学们的要求,老师首先否定了“理科生才能学好城管”的说法。老师打趣到,城管专业的同学们不会主动去开发一个模型,而是对各种模型加以使用。城管专业要求同学们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管是专业学习者还是未来的城市管理者,都不能是冷冰冰的技术使用者,而应该是兼具人文情怀、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人才。因此,不是有理科基础才能学好城管,相反,由于城管学习具有综合判断性和分析性,文科思维在某些方面反而更具优势。
除此之外,老师特别指出,经济学基础对这一专业学习有特殊作用。很多城管专业的同学都同时修读经济双学位,这不是因为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会在本科阶段产生必然影响,而是城管专业对口的研究生方向――区域经济要求一定的经济学基础。比如,区域经济专业会直接学习高级宏观、微观经济学,如果学生缺乏一定的先修知识,那么学起来会感到吃力。李老师认为,其实不管我们未来从事什么行业,学习一些经济学知识都是有所裨益的。
有同学提出,我们的城市管理专业和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城市规划专业有什么异同。老师解释道,两个专业都是做城市研究、区域研究,但我们是管理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更加偏向于对区域进行长远规划、注重管理研究;而城环的城市规划专业属于工科,学习内容和能力要求都更为技术化,比如要求学生会作图。我们会把作图之类的技术当作工具,鼓励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但不会有强制性要求。
在对城市管理这一专业有一定了解后,我们的话题转向了李老师的学习、生活经历。老师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考生,当时学习条件艰苦,很多学生直到高考前一个月才接触课本,自己看了看就上了考场。在这样的情况下,全县有两个考取大学的文科生,老师是其中之一。在进入哈尔滨师范学院学习后,老师接触了日语,但当时的外语教学条件并不好。老师说,在被派往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之前,自己的外语听力水平还很差。真正要提高语言能力,需要我们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亲自体验。正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半年后,老师能够正常听课;一年后能够顺利地与人交流。
谈及在东京大学学习地理学的经历,老师跟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老师当时跟自己的教授去乡间实践时,教授不允许学生在车上睡觉,而是要把沿途看到的城市、村庄、景观等记住并描绘下来。教授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实践和观察能力,老师也逐渐明白:见多才能识广,眼睛看到、亲身经历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一手的。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是如此,学习社会科学的我们没办法从一开始就写出大文章,而是要从理论学习、数据分析、图像解释等基础工作开始做起,从这些工作的实践中慢慢感悟出社会科学的规律,从而得出研究成果。
最后,包万超老师询问了李老师在“数学分析方法对理论产出的影响”这一问题上的看法。李老师认为,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现实情况不可能完全符合数学模型,完全依赖数学分析、模型研究的“计量革命”道路是不可取的。对年轻的同学和学者来说,我们应考虑“半模型化”的培养方式――加强一定的量化教育和训练的同时,注重理论规律的发掘和研究。
至此,本次午餐会落下帷幕,本学期的本科生导师午餐会系列活动也全部结束。在下学期,学院将调动更多老师的积极性,午餐会也会对全体本科生开放。我们期待,下学期的午餐会系列活动更加精彩。